逐梦桩机,心向远方。他追随中国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先生的足迹,笔耕不辍,勇往直前,凭借满腔热情与希望,他在智能桩基的科研新征程中无畏前行。在校期间,他克服重重挑战,最终在成图大赛中获得奖项,这份荣耀是他日夜耕耘的成果。获奖不仅是他努力的证明,更是土木应用扎根的辉煌成就,他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服务社会,奉献祖国,他以坚定的信念,续写着智能建造的美好愿景。

薛连彬
●2024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
●考取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建筑工程,交通工程,能源工程,应对自然灾害
关于他
1.荣获“2024年考研先进个人”称号;
2.荣获“2024届甘肃省普通高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3.荣获“2024届兰州信息科技学院校级优秀毕业生”称号;
4.荣获2023-2024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甘肃赛区选拔赛道桥组“个人全能一等奖”;
5.荣获2023-2024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甘肃赛区选拔赛道桥组“团体三等奖”;
6.荣获2022-2023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甘肃赛区选拔赛道桥组“个人全能三等奖”;
7.荣获2022-2023兰州信息科技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8.荣获2022-2023兰州信息科技学院第十三届CAD综合技能大赛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甘肃赛区选拔赛道桥组“三等奖”;
9.荣获2022-2023兰州信息科技学院“二等奖学金”;
10.荣获2021-2022兰州信息科技学院“三好学生”称号;
求学之路:从“青涩”到“卓越”
用薛连彬的话说“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2020年9月,薛连彬怀揣土木工程师的梦想,踏入兰州信息科技学院。四年的时光里,他既是班级团支书、党支部组织委员,也是学生会骨干、学习委员,在多重角色中锤炼责任与担当。他说,学生工作教会我高效沟通与团队协作,而专业学习则是立身之本,从零基础接触CAD制图,到斩获全国成图大赛甘肃赛区道桥组个人全能一等奖。他常在实验室通宵建模,反复调试参数,从课堂上的土力学小白,到用专业知识分析,校园建筑地基承载力的“实践派”,他用行动证明,坚持与热爱,终将把平凡的日子打磨成光。

考研心路:逆袭背后的“破茧之力”
毕业后,面对工作和专业领域继续耕耘,他丝毫没有犹豫,选择继续考研深造。因为热爱,他希望能够在这个领域深耕下去,用自己的知识,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备考期间,学校和老师给予了他全方位的支持,学校开设考研辅导班,梳理知识框架,设立专门的考研自习室,延长开放时间,老师在心理上给予关怀,帮助他排解焦虑,辅导员组织考研指导讲座,同学之间互相鼓励支持。备考过程困难重重,时间管理、知识理解等问题接踵而至,但他凭借坚定的信念一一克服。比如通过制定详细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梳理知识框架找准薄弱点逐一攻克。面对备考的压力,运动、电影都是薛连彬用来释放压力压力的渠道,适当释放压力,及时调整心态,也让他能更好地投入备考。在他看来,备考就像在黑暗隧道中奔跑,但学校的考研自习室,老师的深夜答疑,室友的暖心鼓励,都是照亮他前路的光。
深耕科研:让桩基“扎根”未来
目前,薛连彬聚焦“桩基础技术研究”,这一领域被喻为“土木工程的隐形脊梁”。他解释道,“无论是千米高楼的稳固地基,还是跨海大桥的深海基桩,桩基础都承载着‘托起未来’的使命,我们研究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基石和未来应用展望”。
在薛连彬看来,桩基础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城市天际线可以再升高一米,跨海大桥能再延伸一公里,老师也正带领着他们致力于研发新型智能桩基系统,通过植入传感器实时监测桩体健康状态,让地下工程拥有"数字神经"。“我们正在探索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传统钢筋,使桩基寿命延长至200年,当抗震桩能像弹簧一样消能减震,当珊瑚礁生态桩可同步修复海洋环境,那么土木的未来,是值得期待的”。他坚信“土木人的使命,是用技术创新回应时代需求”。
寄语学弟学妹:
早做准备,明确目标;制定科学复习计划;掌握高效学习方法;保持良好心态;健康第一;寻求支持;关注细节。愿你们在考研路上坚定信念,勇敢面对困难,每次努力都让你们更接近目标,每段经历都是成长的基石。备考时保持身心健康,劳逸结合,享受学习乐趣。考研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自我提升。面对挫折时调整心态,重新出发。每次低谷都是成长机会,每次坚持都带来希望。愿你们考研后,无论结果如何,都能收获成长,开启新的人生“考研不是独木桥,而是修心路。那些你咬牙坚持的日夜,终将化作未来披荆斩棘的铠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