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太平非遗,共护文化瑰宝”——土木工程学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
来源:
作者:土木工程学院
时间:2025-04-22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4月18日上午,土木工程学院学生组织学生党员及团员30余人前往西岔镇兰州太平鼓教育保护基地开展以“走进太平非遗,共护文化瑰宝”为主题的传承非遗文化活动。

7064E

活动在魏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来到的是剪纸参观基地,我们了解到这项被誉为“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的非遗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记忆,方寸之间尽显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审美。甘肃剪纸是黄土地上的文化密码,作为北方剪纸的重要分支,甘肃剪纸尤以庆阳剪纸为代表,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不仅是技艺,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兰州大学民俗学教授李华指出:“保护非遗需在坚守本真中创新,使其真正‘活’在当下。”

659EF

然后我们来到了甘肃花儿的参观基地,甘肃花儿是一种起源于甘肃的传统民歌,它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古羌族民歌,它的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甘肃花儿通常由男女对唱,歌词内容多为表达爱情、生活、劳动等方面的情感。它是甘肃地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魏老师为我们讲解到,2006年,甘肃花儿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后,花儿不断创新发展,如甘肃省首部“花儿”音乐剧《花儿与少年》将传统“花儿”融入现代音乐,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创排的音乐剧《花儿与号手》摘得文华大奖。

接着我们来到兰州刻葫芦的参观基地。据了解兰州刻葫芦起源于魏晋时期。当时,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兰州是胡商的聚集地,胡商从和田带过来巨型葫芦,经兰州工匠刻上图案和文字出售,这便是最早的兰州刻葫芦。在传承方面,2006年兰州刻葫芦被列入甘肃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阮氏刻葫芦艺术已传承至第四代,传承人阮熙越通过开启刻葫芦DIY体验课程、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活动,传播兰州刻葫芦文化。同学们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实践了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制作,不仅学到了它的历史,也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

8B513

紧接着,我们在魏老师的带领下去到了兰州太平鼓的实践基地,这一非遗可谓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兰州太平鼓多次在国内外重大活动中亮相。此外,皋兰县还建设了兰州太平鼓传承保护基地,将太平鼓的制作、保护、研发、训练融为一体。同时,老师也亲自为我们展示了一下太平鼓的气势磅礴和浓厚的西北特色以及艺术魄力。

5BE85

最后,我们参观的是甘肃香包。据记载,甘肃香包形成于公元前2300多年,中医鼻祖岐伯曾携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熏蒸法”,草药被称为“香草”,药袋便成为“香包”。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出土的“千岁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香包。战国、汉代、唐宋、明清等时期,香包在装饰、佩戴人群、用途等方面不断发展演变,至近代多作为端午节赠品,用于求吉祈福、驱恶辟邪。

A4C69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也意识到非遗传承面临的挑战。部分传统技艺因学习难度大、经济效益不高,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一些非遗文化在现代快节奏生活和多元文化冲击下,逐渐被人们遗忘。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一名土木人,我们应该发挥土木人的精神,都应成为非遗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光彩,让民族文化的血脉永远流淌。